
抗战胜利后,接收的百万日军装备成为国民党军重要武器来源,也成为内战初期国军火力的重要支撑。
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,国民党军迅速接收了约130万日军装备,这些装备显著提升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。据统计,国民党军在关内接收了68万余支步骑枪、3万余挺轻重机枪及1.25万门火炮,这些装备为国民党军组建日械部队提供了物质基础。
至1946年3月,国民党军已用日式装备武装了52个军、108个师,日械部队成为当时国民党军中最主要的装备类型之一。
一、日械部队的来源与规模
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当局垄断了受降权。何应钦命令冈村宁次:“武器、弹药应立即妥为保管,不得移动,并应绝对保持完好状态听候本总司令派员接收。” 由于这一命令,关内绝大部分日军装备落入国民党军手中。
接收的日械装备种类繁多,数量庞大。具体包括:
- 轻武器:步骑枪685,897支,手枪61,000支,轻重机枪30,000余挺
- 火炮:各类火炮12,500门(不含掷弹筒),其中迫击炮4,700门,山炮1,320门,野炮680门,战防炮780门,92式步兵炮1,070门,加农炮和榴弹炮550门
- 其他装备:坦克和装甲车530辆,汽车15,785辆,军马约7.6万匹
陈诚评估认为,这些收缴的日军武器中,重武器足以装备40个师,轻武器足以装备100个师。
二、日械部队的编制体系
日械部队的编制主要依据国民党军“三十四年编制”和“三十五年编制”,按战力分为甲、乙两种。
1. 编制演变历程
三十四年编制(1945年2月)以军为基本战略单位,分为甲、乙两种。两种军各辖2—3个步兵师,师辖3个步兵团。
甲种军编制更大,加强了军属运输和师属工兵力量,团以下步兵火器数量也略多于乙种军。
三十五年编制(1946年2月)最大的特点是精简军一级,以师为基本战略单位,每师辖3个步兵团,约1.5万人。
2. 具体编制结构
典型的全日械部队编制为:
- 军(整编师):辖1个日式野炮营(12门野炮)
- 师(旅):辖1个日式山炮营(12门山炮)
- 团:辖迫击炮、步兵炮各1个连
- 营:配备6挺重机枪
- 连:配备9挺轻机枪、6个掷弹筒
- 全师:共装备步枪约5000支
日械部队除了纯日式装备外,还有日械美械混合部队,编制上与全日械部队相同,但将日式的92步兵炮和掷弹筒改为战防炮和六零炮,并增加了冲锋枪、火箭筒和火焰喷射器。
3. 日械部队的类型
国民党军的日械部队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:
1. 全日械装备部队:完全采用日式装备,编制如上所述
2. 日械美械混合部队:在日械基础上加强美式自动武器和反坦克武器
三、日械部队的装备特点
1. 轻重武器配置
日械部队的轻武器以日制三八式步枪、十一年式轻机枪(歪把子)和九二式重机枪为主。与国械部队相比,日械部队在轻武器性能上不占优势,因为“中正式步枪、捷克式轻机枪、民24式重机枪均优于日军的同类武器”。
重火力是日械部队的核心优势,主要装备日式41式山炮、94式山炮、38式野炮和90式野炮,以及92式步兵炮等。
2. 与美械、国械部队的火力对比
与美械部队相比,日械部队在自动火力和重火力上均有较大差距。美械军配备105毫米榴弹炮和75毫米山炮,而日械军主要装备75毫米野炮和山炮,火力密度和弹药投送能力不如美械部队。
不过与国械部队相比,日械部队在火炮数量和质量上有明显优势,特别是通过接收日军装备,许多原本没有炮兵的军、师级部队都配齐了炮兵营。
3. 后勤与机动性问题
日械部队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重装备机动性差,严重依赖军马运输。日军一个甲种师团需配备五千匹军马,但国民党军仅接收了7.6万匹马,远低于预期。
日制军马不耐粗饲,每天需消耗大量精饲料,“这饲料花费,都比得上三四名国军士兵的口粮”,导致大量军马死亡,进一步影响了日械部队的机动性。
四、日械部队在实战中的表现
日械部队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差异很大。黄百韬的25军是日械部队的典范,在淮海战役中表现出顽强战斗力,“难打程度远超一般的美械军,战力不输国民党的五大主力”。
然而,多数日械部队因机动性差、火力不足以及国民党内部腐败等因素,难以发挥应有作用。如薛岳的第九战区虽有8个军32个师的编制,但“整个战区的炮击炮数量仅有323门、反坦克炮仅有217门,甚至一个满编的山炮营都没有”。到战争后期,随着美式装备的补充,日械部队中也开始加入美式轻武器。1948年后,国民党已能仿制美式六零炮等武器,日械部队逐渐变为美日混械部队。
日械部队在战争后期的1948年开始发生转变,国民党已能仿制美式六零炮等武器,日械部队中也补充了美式轻武器,逐渐变为美日混械部队。然而,再好的装备也难抵腐败的侵蚀和历史的潮流,到1949年初,大部分日械部队已被人民解放军歼灭,剩余部分随国民党退守台湾,结束了日械部队在中国大陆的历史。
股票配资公司平台,网络配资炒股网站,股票配资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