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盛顿白宫的晚宴上,特朗普高举酒杯宣称“已安排与伊朗会谈”,伊朗外交部次日冷冰冰否认:“从未请求谈判”。 与此同时,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访美行程中强硬表态:加沙停火可以谈,以军必须保留60天后重启战争的权利,并坚持控制加沙南部的“莫拉格走廊”。
这场三方博弈中,美以表面盟友下的分歧、伊朗的复仇誓言、加沙的人道灾难,正撕裂中东的地缘政治版图,谁在主导走向? 是手握否决权的美国? 是执意“彻底消灭哈马斯”的以色列? 还是誓言“让侵略者付出代价”的伊朗?
美以的“双簧戏”与哈马斯的生存赌局
多哈谈判桌上,哈马斯同意释放10名人质,却拒绝以军继续驻守贯通加沙东西的“莫拉格走廊”。 这条12公里长的战略要道,是以色列“人道城”计划的核心:将210万加沙民众迁入拉法废墟上的隔离区,由以军把守、国际机构管理,实质形成露天监狱。
内塔尼亚胡称此为“避免饥荒的国际妥协”,安全内阁会议上,极右翼部长本-格维尔怒吼:“援助等于资敌! ”
特朗普的算盘直接。他催促“本周或下周达成人质协议”,遭内塔尼亚胡公开反驳:“美国不会不惜一切代价,以色列也一样! ”
这种矛盾源于目标错位:特朗普需要外交政绩为选举加分,而内塔尼亚胡需满足国内极右翼对“全面胜利”的诉求,财长斯莫特里奇放话:“停火? 除非哈马斯彻底消失! ”
暗杀威慑与谈判桌上的虚张声势
以色列空袭伊朗离心机工厂后,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出死亡威胁:“我们知道哈梅内伊藏身处,他很容易被消灭……伊朗必须无条件投降! ”伊朗最高领袖随即反击:“战斗刚拉开序幕! 美国任何打击都将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。 ”
耐人寻味的是,双方一边互放狠话,一边密会谈判。 4月至6月,美伊在阿曼、罗马举行六轮间接会谈,焦点是“保证谈判期间以色列不袭击伊朗”。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披露:以方曾暗杀其未遂,德黑兰不再信任华盛顿。
特朗普一边炫耀“摧毁伊朗核能力”,一边又松口“可能取消制裁”。 这场“战争与谈判并行”的戏码,暴露三方底线:以色列要伊朗“零浓缩铀”,美国要快速协议装点门面,伊朗赌上民族尊严换制裁解除。
加沙“人道城”
拉法废墟上规划的“人道城”,暴露以色列的战略困境:既要应对国际社会对饥荒的谴责,又要满足极右翼对领土控制的执念。 联合国紧急救援协调员弗莱彻戳破幻象:“以方允许进入的物资,相比加沙需求只是沧海一粟。 ”
尖锐的矛盾在以色列内部爆发。 总参谋长扎米尔支持援助,认为“符合国际法”;国家安全部长本-格维尔则斥责“背叛士兵鲜血”。这种分裂延伸至加沙军事行动:军方高层质疑“无明确政治目标的战争”,内塔尼亚胡拖延战争结束,只因担心失去极右翼联盟支持,一旦停火,其贪腐案审理重启,且面临国际刑事法院逮捕令风险。
谁在主导? 三角关系的权力天平
美国的“战略默许”成为关键变量。 以色列空袭伊朗核设施前,美情报机构全程监控却未阻拦;袭击后立刻输送300枚“地狱火”导弹,航母开赴波斯湾威慑。 这种“不亲自下场但武装代理人”的模式,让以色列成为美国中东力量的放大器。
伊朗的“抵抗轴心”用非对称战术反击。 胡塞武装在停火后宣布“继续袭击以色列船只”,革命卫队分散导弹库存至地下工事,并用高超音速武器技术弥补损失。 尽管核设施60%高浓缩铀被毁,西方军官评估:“袭击反而刺激伊朗加速拥核决心。 ”
以色列的“国际孤岛”危机
当内塔尼亚胡宣称“接管加沙”时,欧盟援引《联系国协议》人权条款启动审查,英国冻结自由贸易谈判,法加英三国联合声明警告“以军行动违反国际法”。 特朗普政府同样施压:“若不结束加沙战争,美国可能断供武器。 ”
这种孤立映射在加沙战场:以军“大规模地面进攻”雷声大雨点小,仅零星袭击160个目标,因“保护部队”为由拒绝透露细节。
拖延战术的背后,是内塔尼亚胡在极右翼、军方、美国三方夹缝中的挣扎,每一步都可能引爆执政联盟。
股票配资公司平台,网络配资炒股网站,股票配资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